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人人草人人草97|看一二三区毛片网|日韩av无码高清|阿v 国产 三区|欧洲视频1久久久|久久精品影院日日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13 11:03:4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篇(1)

一、拓展延伸,實現課程資源整合

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設計本教案時,我注重拓展課堂教學,把古詩詞的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課前師生廣泛搜集有關資料,課堂上引用課外詩詞進行對比閱讀,課后自找懷古詩詞進行閱讀和鑒賞。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學習語文應注重類似的積累,這樣才能厚積薄發(fā)。

二、重視誦讀,通過反復誦讀,了解文意,體味詩意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因為詩詞講究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而且,詩詞是通過意象的描寫和意境的展現來表現作者的情感,而意象、情景的認識和理解的目標需要通過朗讀才能較好地達成。另外,詩詞的平仄韻讓讀者朗朗上口,其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可以陶冶情操。

篇(2)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365-01

日前,欣賞了趙啟光教授的一堂語文課――《念奴嬌?赤壁懷古》,讓我又想到了“創(chuàng)建魅力課堂”問題。這節(jié)課給我的啟發(fā)是,語文課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去挖掘語文本身的魅力。

一、課堂要首先構建知識形象的魅力

語文課堂的知識形象魅力起碼應該包括知識本身的魅力和語文教師自身魅力兩層含義。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樣得到美感享受,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向往的。讓學生在“藝術”的享受中獲取正確的知識內容和相應的語文經驗,為他們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礎。教師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滿魅力的教師,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正所謂“學高為師”。教師的文化形象對課堂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誠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成為“博士”,但語文教師的確不可以不“博讀”。并且能夠在廣博的閱讀中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文化資源,使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革新,理念不斷提升。

魅力課堂要以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為目的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并非入學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學習動機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趨向成熟的心理與教材的相關度。有人說“三流的教師在課堂上演繹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師演繹的則是教材,一流的教師在課堂內外演繹的是自己的人生?!边@種評價,絕非刻薄。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教學方法沒有真正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興趣和積極性為明確目標。語文課要求教師技藝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戲一樣的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段,如語言技術、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姿勢等,其目的是為了使教學過程對學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堂上每一種教學表情手段的運用都是為了調動學生求知的激情,使課上得生動有趣,使教學內容印入學生的腦海和心靈,激起他們對掌握知識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滿激情的情況下感知的東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為對學生具有個人意義的東西。

篇(3)

川教版《中國歷史》教科書幾乎每課都有彩圖,它們是我們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研究圖畫的內容,想一想表達的含義。課前教師要充分備好課,將彩圖研究透徹,設計出由淺入深的問題,作為探究的路線,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結論?,F以《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8頁岳飛塑像略作說明。教師首先讓學生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1. 這個人叫什么?生活在哪一個朝代?2.此人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試用文字描述出來。3.為什么上面手書“還我河山”?4. 他在歷史上有什么影響?接著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分組討論,并將探究的結果整理好后念給同學聽,最后教師把南宋和金的對峙關系講解清楚。

二、利用配套地圖資料,深入探究歷史問題

這套歷史教科書根據內容的需要,都在適當的位置配了彩色地圖。上課時可以讓學生粗略地畫下來,在上面標出地點,寫上國名。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畫出簡圖,接著圍繞此圖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圖畫和同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從中得到有關的歷史知識。在《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一課中附有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簡單地畫出東亞、南亞、西亞的輪廓圖,接著標出長安、日本、天竺、波斯等地名,然后由教師提出幾個問題:1.唐朝和這些國家的關系如何?2.哪些人是“大使”?3.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交流?產生了什么影響?最后,學生通過自己畫的圖和同桌展開探討,聯系有關的知識學習“遣唐使來華”。學生通過這樣合作探究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其效果遠比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好得多。

三、利用歷史活動課程,潛心探究歷史知識

活動課程的開設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在開展活動課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活動主題,確立活動目標,使用歷史讀物、歷史圖片、歷史歌曲、時事新聞等資料,并且科學地設計活動課程,采用各種形式,如開展表演會、故事會、手工操作等,讓學生探討相關的歷史知識。在《走近印刷術》活動課中,筆者讓學生帶一些膠泥,捏成條形、方形、圓形等形狀,接著用小刀削平,寫上王、田、中、口、回等字。這些程序完成后,學生蘸上墨汁或印泥,將字印在紙上。通過上述活動,學生明白這是比較原始的印刷方式。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印刷術,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1.為什么讓學生用膠泥刻字而不是用木塊刻字或者橡皮刻字?2.當時的印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3.這種印刷方式有什么優(yōu)點?和今天的印刷技術比較有什么缺點?4.哪些國家學了這種印刷術?世人是怎樣評價印刷術的?學生圍繞上述問題相互交流,最終探討出印刷術的使用方法、發(fā)明印刷術的重大意義,增強了民族自豪感,理解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

四、仔細閱讀課本“旁批”,充分探究歷史問題

篇(4)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打過這樣的比喻“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該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語文課導入語的設計方式很多,且大多教師都很重視,恕不贅述,筆者以為,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導入語,都要與講授內容相關,最好短小精悍,富有啟發(fā)性和藝術感召力,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二.著力鋪設思維的橋梁――過渡語

知識的過渡須借助思維的橋梁,而思維橋梁的鋪設又必須利用思維的自然“落差”。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老師常常要放手讓學生回答或討論問題,有時學生興致很高,發(fā)言踴躍;有時甚至會生成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面對此情此景,教師既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不任其發(fā)展;做到既有放得開的本領,又有收得攏的能力。

過渡語要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還應激發(fā)學生在課外仍然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去積極探索未知世界,這是教者與教材和學生同呼吸、共起伏的結果?!敖桃喽嘈g矣”,美的課堂過渡語精彩紛呈,設計的關鍵是教學內容中交換處的意義關聯或關節(jié)點,或體現邏輯的理性語言,或模擬文意的激情語言,或觸及難點的設疑語言,或開頭、結尾的激勵語言。其目的都是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路搭橋,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思維,學得明白,學得輕松,學有收獲。

三.精心打磨縮微教案――板書

東北師范大學朱紹禹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板書能點睛指要,給人以聯想;形式多樣,給人以豐富感;結構新穎,給人以美的享受?!卑鍟墙虒W中文章思路、教師教路、學生學路三者熔鑄的藝術結晶,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高度濃縮,是教師的縮微教案??梢哉f,板書是語文教學主旋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許多語文課堂上,只見幻燈片走馬燈似地亂翻,很少見到教師在黑板上工整、瀟灑的書寫,其后果是,學生書寫水平普遍降低,即便是參加“全球華語少年寫作征文大賽”現場比賽的獲獎選手的漢字書寫水平也“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賈平凹語)。事實上,學生若能看到老師那優(yōu)美漂亮的板書,首先會心情舒暢羨慕不已,還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悟到科學之嚴謹、治學的嚴肅。久而久之,學生甚至能自覺地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板書形式多樣、千姿百態(tài)。我們在設計時應體現四“美”:形式美、結構美、整齊美、立體美。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不能是花拳秀腿,而要努力做到既要“中用”,又要“中看”?!爸杏谩笔前鍟O計的目的;“中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動地促進“用”?!爸锌础钡陌鍟?會寓教于樂,寓智于美,使學生如沐春風,感到美在其中,樂在其中??傊?語文教師應精心打磨縮微教案――板書,切實發(fā)揮板書的多種功能,切不能讓“e時代”革了板書的命。

四.設法綰上漂亮的結――結束語

俗話說:“編筐窩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泵赖恼Z文課堂結束語或真情告白、詩意延伸,或亮明觀點、畫龍點睛,或啟迪思維、提升情感,或創(chuàng)設、意味無窮,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樂而不疲。

著名特級教師韓軍教《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引導學生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時,學生的理解出現分歧: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比較達觀;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比較合理呢?韓軍老師設計了精美的課堂結束語,給這一課上了漂亮的總結。請欣賞:

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到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衷。大家想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謫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別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yè)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肯定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篇(5)

關鍵詞:課堂大賽;高中語文;教師;作用;不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93-01

為了實踐新課程,深入開展課堂教學創(chuàng)優(yōu)活動,努力提高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探索課堂教學規(guī)律,總結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幾乎每個學科都會舉辦類似的學科性優(yōu)質課比賽。盡管它有時會被人戲謔成“作秀大賽”,這只是不懂行的偏見,或者極端化的情況。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還是有其存在的價值。高中語文學科也不例外。

它本著“實踐課改精神,倡導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參賽教師基本功扎實,人文底蘊豐厚。在課堂教學的展示過程中,能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熟練地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這樣既能展示自己個人的教學風格、專業(yè)素養(yǎng),又能展示所在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果。

它能讓一批高素質的教師被發(fā)現,讓教師領略同行之間不同的教學風格,或機智聰慧,或淳樸自然,或創(chuàng)新立異等等。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爭取做到能夠根據課文的特點進行適度地拓展,尤其可貴的是,可能我們會感受到濃濃的語文課的味道充溢著整個教室,并抓住抓住語文課的本質。教師的激情、才情、幽默、穩(wěn)重、機智、淵博、平和、循循善誘,等等,都可能會給當堂的師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體展開而言,則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較突出。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能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教學體現了一個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在不斷地探索中得出結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實教給學生學法,并盡力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掌握學法,形成能力。確定教法學法的標準是什么?除《大綱》《新課標》之外,還有文本特點、學情和教師特長等。

二是課堂高效。從課堂信息量看,他們整合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努力使課堂信息容量最大化。從學生的活動量看,他們都能面向全體學生,有層次地把思維訓練、語言文字訓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三是對學生作出到位的評價,評價及時、客觀,正誤分明,講究分寸,寬松與嚴謹的有機統一,而且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評價還做到了有情,對良好的表現總是能給以熱情鼓勵,對不夠正確者能講究策略,變直為曲,變嚴肅為幽默。

優(yōu)質課大賽這類活動是一次實效性非常強的教學活動。其實比賽本身以及對應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競賽的過程中我們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發(fā)現優(yōu)點,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的意識還不夠強。我們語文教師習慣了以一個主人的身份來到課堂中,太過強勢,挖個坑讓學生往里跳,教師講的太多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真正關注學情的課不多,多數停留在口號上。目中無學生,教師忙著走教案、過幻燈片的情況較多,難見到課堂上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師生爭論探究的場面。教學中學生無問題,無思維碰撞,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大打折扣。無自主學習,就無精彩的生成,必然沒有教學的高效率。

二是教師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燈片出現了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用錯的現象,又如老師讀錯了字,又如老師的提問指向性、準確性、梯度性、啟發(fā)性不夠強,導致學生或無從下手,或答非所問。在師生互動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能會讓自己的評價語言過于生硬,顯得蒼白無力。教師語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間。

三是現代教學手段走進課堂,我充分利用,這本身沒有錯,但當我們過度依賴它時,可能我們忽略了板書。板書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彌補多媒體的不足,可以部分解決 “預設與生成”的矛盾,多媒體展示只能解決預設問題,生成問題要靠板書解決。多媒體演示是流動的,隨著進程,一個個“點”被不斷地展示出來,學生很容易關注到“點”卻忘記它在“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將文本解讀的整體框架板書出來,學生就可以隨時比照,及時了解當下內容在“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

針對以上的不足,這里就簡單地舉一個教學案例驗證。比如我們在執(zhí)教《赤壁賦》時,可能會做到帶領學生幾步走 。

首先,找準突破口。以景作為探求蘇軾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與情和諧交融;以理解文意帶動學生對文言基礎的積累,積累的形式多樣,特別引出“多詞一義”的現象,并舉例子:意思為“到”的文言詞語有哪些?其次,以讀為重點。以朗讀背誦帶動對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反復指導誦讀,引導學生當堂背誦。然后,與詞畫對照。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文(《赤壁賦》)兩相對照,互為解讀,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文與畫兩相對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時我們也可能會留下幾點遺憾。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詩詞教學現狀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本作為學生學習母語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都重視古詩詞篇目的編選。高中語文課本幾乎每冊都會單獨設置一個固定的單元來講解古詩詞,可見古詩詞在高中語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教授和學習古詩詞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未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但是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原有階段,教學方法也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備課上,他們往往依賴教參進行教案設計,以不變應萬變,使得教學質量止步不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使得本來富有個性解讀色彩的詩歌教學,變成了具有標準答案的詩歌識記過程,剝奪了學生的話語自。

(二)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古詩詞由于年代久遠,語言高度凝練,形式上與現行漢語相差甚遠,使得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抵觸和厭煩心理。再加上古詩詞的解讀晦澀難懂,必須借助工具書、教師來幫助理解,甚至有時候在這兩者的幫助之下,還是感覺一頭霧水,鑒于古詩詞的積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好了幾篇并不代表在學習新詩歌時暢通無阻,這就使學生形成了古詩詞無法學好的錯覺。

(三)高考對古詩詞教學的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高考題型的相對固定和考查知識的范圍界定,使得部分教師和學生有了投機取巧的念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高考題型進行針對性授課,著重解讀高考中的易考點和易錯點,著重進行技巧的傳授,學生則只識記重點篇目和??计康闹R,對其他不??嫉钠縿t采取相對弱視的態(tài)度。第二,詩歌鑒賞一般選自課外文章,使得有些學生產生了僥幸心理,認為書本知識不會考到,從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詩詞的學習。

二、從教師角度談幾點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圖改變以往教師對課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現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在互動討論中,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詩詞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

1.多讀書,積累足夠多的古詩詞知識和理論。

教師的知識功底如果不扎實,將直接影響對教材的解讀是否深入和精準。教師必須多讀一些詩歌鑒賞類的書籍,從整體上掌握古詩詞理論系統。

2.提高自身的觀察力、想象力、審美力和歸納整合能力。

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除了要在課前認真分析學情之外,還要在課上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信息對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由于古詩詞內涵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審美力,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發(fā)揮想象,更好地解讀詩文。

(三)創(chuàng)新詩歌策略,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鑒于課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圖信息能給學生帶來些許興趣和想象空間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輔助信息。教師如果能夠熟練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種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導入階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圖片、選一些三國時期的人物圖片,把學生帶到那個時期、那個地方,更能身臨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方便學生理解,也可以選取電影《赤壁》的優(yōu)秀片段輔助講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四)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篇(7)

第一,多媒體教學模糊了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具有目標性,都有重點、難點。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們?yōu)榱梭w現教學的重點、難點,都無一例外地安排了教師提問、學生討論回答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問題是教師提出來的,答案是教師給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多媒體教學中真正的思考都由教師完成了。而學生則成了教學活動中的配角、受動者,被教師們“牽著鼻子走”,失去了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的機會,也就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教師們都卯足了勁比誰的課件好,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電腦越是先進,就越被多媒體捆住了手腳,就越成了多媒體的“奴隸”,成為了束縛學生的工具。同時,語文學科又和其他的學科不同,數學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函數的拋物線的變化;物理教學可以通過多媒體推論出物體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化學教學則能在多媒體中直接演示化學實驗的全過程;而語文課需要發(fā)揮學生的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去感受漢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語文的多媒體課件把什么都解釋得明明白白,如同一杯白開水,如何能讓學生去感悟漢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呢?

第二,多媒體教學缺乏對通用性的考慮。

通用性是考察多媒體教學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標準。許多教師用多媒體上課,其出發(fā)點不是為了整體的教學服務,而是為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這就是許多人運用多媒體上公開課的心態(tài)。因為這節(jié)課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這就決定了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好看的。這種課我們最常聽到的評語是:課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課堂氣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傳統教學方式好?!盎撕芏鄷r間和精力”,這能說是好處嗎? “課堂氣氛很好”,學生不是天天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年才上這么一次兩次,感覺新鮮,又加上是公開課,有那么多的老師來聽課,注意力能不集中嗎?課堂氣氛能不好嗎?“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數的多媒體公開課課例,信息量是大的,這是事實;可是,這節(jié)課是花了幾十甚至上百個小時弄出來的,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嗎?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個學期都在為一節(jié)課努力準備, 其他的課肯定打折扣。因此,這對學生、對學校都不是好事。

第三,多媒體教學簡單地以電腦代替一切。

電腦確實是功能十分強大的工具,但有必要讓電腦來代替一切嗎?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例如,黑板,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象征,有許多地方仍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地增刪,教師如果有突然而至的靈感,可以借助黑板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一目了然。

篇(8)

文本在教學中的功用是什么?自己覺得辨明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所以在此不揣淺陋,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文本是課程目標的達成之本

選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用一定的標準“篩”過的。這個“篩子”,就是課程標準。文本不光須本身文質兼美,還須承擔一定的義務,它們是課程標準的終極執(zhí)行者,離開了文本,課程標準就成了空中樓閣。如果說,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那么,每個文本就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它們合則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鏈,分則顯示著各自的個性和使命。文本與課程標準既血肉相連又兩相呼應。

比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這是我們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但是語文學科“育人”標準規(guī)制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認同,個人美德的養(yǎng)成,社會價值的追求等等,如此宏大的目標如何落實,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任務分解,分解到一冊冊書,分解到一個個單元,分解到一個個獨立的文本。比如中華民族顧全大局、居安思危、誠信無欺、自奉節(jié)儉的美德如何培養(yǎng),文本中安排了“傳統美德”這樣一個主題單元(高中第四冊第五單元),精選一些有感染力的文本:《廉頗藺相如列傳》、《諫太宗十思疏》、《〈新序〉二則》、《訓儉示康》。當學生為廉頗顧及大局的品格所感動,為魏征忠誠剛毅的品格所感染,對延陵季子的誠信無欺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對司馬光的崇尚節(jié)儉十分感佩的時候,學生即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浸染,中華“傳統美德”使他們思想的天空更加高遠。

再比如,學科標準第九條: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這一標準,也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文言篇目來實現的。比如實詞積累,學了《鴻門宴》,我們知道“幸”有“僥幸、幸虧”的義項(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學了《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知道“幸”有“寵幸”的義項(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學了《阿房宮賦》我們又可掌握“幸”有“皇帝駕臨某地”的義項(“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學了《孔雀東南飛》,我們知道“幸”還有“希望”的意思(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如果你翻一翻《古代漢語常用詞典》,就知道,以上幾條正是“幸”的常用義項。

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

談及語文教學,必須直面兩個問題,“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關乎教學內容的確定,“怎么教”關乎教學方法的選擇。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因此,“教什么”永遠應該放在第一位,這已是共識。而文本是教學內容的確立之本。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不可復制,從這個意義上講“好文章寫過即死?!币舱驗槿绱?,每一個經典文本都有它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前赤壁賦》與《黃州快哉亭記》的核心價值不一樣;《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核心價值也大不相同。教學內容必須呈現文本的核心價值,我們的教學才有意義。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大多有這樣一個習慣,面對某個經典文本,他并不急于寫教案,更不急于向學生宣講,而是先認真研讀文本,了解它各個層面的意義,了解它表達的特色,全面把握文本從標題到正文到注解的各種信息,跟文本進行深度交流。于漪老師在這方面體會最深,于老師說“要讀得每一個字都立起來?!鄙钛屑氉x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當文本的核心價值把握了,我們自然明白“教什么”。否則就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南轅北轍,導致課堂低效甚至無效。

或許有人要問,強調文本的核心價值會不會導致教學個性的缺失。語文學科是個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的魅力主要不是依賴共性,而是依賴個性,每一個文本都是獨特的,當文本自作者的筆下誕生之后,它就成了一個被趕出家門四處飄泊的流浪兒。每一個學生也都是與眾不同的生命個體,一如看似相似實則不同的片片樹葉。每一位老師的學術功底、人文修養(yǎng)、人生觀念、社會態(tài)度也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解讀一個個個性十足的文本的時候,閃爍出的是個性的火花,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薄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不同的老師對同一個文本作近乎相同的解讀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還是林黛玉。如果我們把哈姆雷特解讀成了少年維特,把林黛玉解讀成了崔鶯鶯,則會讓人目結舌。雖然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的個性品格、人生經歷,社會態(tài)度,審美觀念……會在作品上打下深淺不一的烙印,但是這些烙印必須是烙在作品身上,烙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而不是烙在別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講,解讀文本就是帶著鐐銬跳舞,鐐銬就是文本對讀者的限制,我們或剛健或裊娜的舞姿則是我們的個性。好比游山,有人采到了人參,有人發(fā)現了靈芝,有人挖到了寶石,大家的發(fā)現各不相同,但是人參是這座山上的人參,林芝是這座山上的林芝,寶石也是這座山上的寶石,而不是來自其它地方。

當前的文本閱讀有一種錯誤傾向,一些老師片面理解“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句話的含義,認為“教教材”是死扣文本,是刻板和低能的表現,“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展現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一些老師甚至打著“用教材教”的幌子,對文本恣意解讀,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對文本作無限延伸,對學生的課堂活動絲毫不加限制,結果師生跟文本沒有任何交流,語文課成了常識課,成了活動課,成了思想教育課,甚至成了游戲課,就是不像語文課。曾經聽過一位老師教《牡丹的拒絕》,聽完錄音之后,老師隨即讓學生介紹關于牡丹的各種知識,學生配合積極,爭相發(fā)言,有的介紹牡丹的產地,有的介紹牡丹的種類,有的介紹牡丹培植的歷史,有的介紹歷代名人贊美牡丹的詩……,聽過這堂課我倒是學到了不少關于牡丹的知識,比如,牡丹的種類就有二喬、瑪瑙、彩蝶、綠玉、飛雪、荷粉、珊瑚、紅霞、金丹等許多種。這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真是眼界大開,但是作者寫作此文的用意何在?遣詞造句有何特點?布局謀篇有何特色?特別是文章“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是如何運用的?這些與語文有關的東西,反而絲毫未見。老實說,脫離了文本,老師只能唱“空城計”。

三.文本是學生的學習之本

誠然,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放棄文本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將是學生學習的重大損失,充分利用好它,會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更好的積累,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同時思想情操也會得到更好的熏陶。

文本中包含著豐富的語文知識,學好它,可以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有位老師講《木蘭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他先請學生翻譯這個句子,學生回答:木蘭“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鞭?!崩蠋焼?,為什么木蘭要跑遍東西南北各個市場而不一次買齊呢?學生回答說,“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見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如此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必然會造成物資供應不足,加之木蘭家里沒有男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他們家的行動比別的人家晚了一步,所以跑遍東西南北才能把東西湊齊。學生的回答咋一看很中聽,聯系文本,有理有據。但回答是錯誤的,造成錯誤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弄懂這里的一個語法現象“互文”。于是老師見縫插針,給學生講解互文的知識。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1.語互文:如,青樹翠蔓。2.單句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3.偶句互文,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4.多句互文,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通過文本的學習和適度的拓展,學生掌握了“互文”這一知識點,為以后的古詩詞閱讀掃清了一個障礙。

語文學習需要培養(yǎng)各種能力,而文本是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很好載體。語文能力包括的面很廣,如遣詞造句的能力,布局謀篇的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的能力,識記理解的能力,分析綜合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點很多,訓練起來頭緒繁雜,成了學生和老師心中的一個痛點。平常老師說起某個學生語文成績不好,就要感嘆“能力太差”。其實如果我們能夠依托文本,采取恰當的訓練方式,循序漸進,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便能逐日得到提高。比如作文訓練,不管是物象的捕捉、角度的選擇、遣詞造句能力,或是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文本中都能找到很多訓練的材料,比如郁達夫《故都的秋》,描寫庭院秋景:“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文中所選的物象“破屋、小院、碧天、鴿聲、日光、殘垣、藍朵 ”透露出悠閑、愜意,飽含作者的深情;描寫的角度有視覺、聽覺、靜態(tài)、動態(tài)等不同的角度,十分豐富;采用的是長句,很有抒情意味……老師讓學生由此及彼,想象一下上海外灘的夜景并加以描寫,學生立刻展開奇思妙想,描繪出了一個個情景不一,但都極其美麗的外灘。比如:“入夜,漫步黃浦江畔,你可以看到萬國建筑博覽群在一盞盞華燈的映襯下,流光溢彩;你可以聽到黃浦江水拍擊江岸發(fā)出的沉悶而有力的嘩嘩聲;你可以感到江風的浩蕩、嗅到若有若無的海風的微咸??吹綄Π陡邩橇至⒌年懠易?,你會想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奮發(fā)?!碧丶壗處熃鹬竞评蠋熤v文本總要把文本的學習和學生作文的練習結合起來,把文本當作作文訓練的范本,效果顯著。

選入中學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其中蘊含著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當代民族文化的精萃,因此它也是學生熏陶情操的極好素材。記得自己高中時學《國殤》,老師一上來就把《國殤》背了兩遍,“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老師背的時候神情肅穆,聲音激揚慷慨,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同學們屏聲靜氣,側耳傾聽,深受感染。雖然詩還沒有聽懂,但心中已涌起愛國的熱情。

對學生來說,文本的學習十分重要,文本掌握得好,可以使自己的語文知識得到豐富,各種語文能力得到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篇(9)

羲明出生于福建南平山鄉(xiāng)農家,家徒四壁、甕牖繩樞,可狀其少年時之清寒景況。其府君大人以多才方正名聞里邑,擔任大隊會計工作,喜用毛筆記帳,羲明受其影響始與楮墨結緣。入小學幸遇一位書法功底深厚、教學頗為嚴厲的先生,在其指導下開始臨池學書。羲明認真刻苦,悟性奇高,作業(yè)全校傳觀,常為不能按時領取而懊惱不已,從此學校的黑板報、墻報由他承包,羲明也樂在其中。1974年從戎入湘,新兵訓練期間一份《決心書》寫得瀟灑流麗,文采飛揚,一夜工夫,作為文書雙美的佳品由班長逐級傳遞至營、團領導之手,部隊首長對這位稚氣未脫、才華橫溢的新兵甚為垂青,找來促膝談心,鼓勵他在軍隊這個大熔爐中鍛煉成長。按規(guī)定新兵至少要在連隊鍛煉一年方可調用,而羲明僅滿三個月,就作特殊人才調入團部機關負責宣傳工作。大器成于堅忍,卓越出自艱辛,在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窮研書藝幾乎占羲明業(yè)余生活之全部,他從不午睡,將床板當書案,勤墨池筆冢之功。羲明好讀書,在軍校學習期間,于哲學、美學、古典文學興趣甚濃,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1980年代初期,日本書道代表團來華交流,羲明作為湖南代表有幸參加,創(chuàng)作的書品日方提出收藏,當時尚無商品意識,于是作為禮品贈送給了日方。1980年代末,羲明榮獲書法大賽金獎。轉業(yè)到地方,進入湖南省書協擔任領導工作,這為其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對歷代名家的研究更加系統深入,對自我的剖析也更全面、更客觀,深知怎樣彌補不足,怎樣廣取博采,怎樣由博返約,整合出新。1996年,他寫的字帖,作為中小學教材在全國發(fā)行。他終生難忘的是,2007年拜師于書法泰斗沈鵬、佛門大德藏慧門下,在這兩位先生的教誨之下修道習藝。他深悟儒釋道哲學、美學之精魂,自覺地將儒之中庸、禪之法理、道之太極融會貫通于書法藝術之中,在心靈深處與古圣先賢對話,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衣帶漸寬終不悔,伸手能生五色煙。2009年參加由《書法報》主辦的“蘭亭諸子獎”書法大賽,海選出來的幾十位選手多為當代名家,通過終評、全國投票產生了三位“蘭亭諸子獎”獲得者,而羲明為其一。2012年羲明被聘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班導師,后受聘于中國人民大學。

羲明諸體皆能,而以真楷、行草為最。羲明學書,于真楷用功甚深。羲明的書法尚變、尚意、尚情,但嚴格遵守一條原則,那就是根植傳統、務求精熟,于有法中求無法。他牢記蘇軾的名言:“口必至于忘聲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筆而后能書?!笨瑫痪笮胁萦兴黄?,猶癡人之說夢也。蘇軾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能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保ā栋详愲[居書》)羲明研習楷書,從唐楷入,于歐陽詢、褚遂良用功甚深。學歐的時間比較長,于《化度寺碑》之瘦勁剛狠、豐腴樸茂,《九成宮醴泉銘》之靜穆安詳、神清氣爽,《皇甫君碑》之險而不絕、中和清雅,能深入理解,消化汲收。羲明鐘情褚遂良,于褚氏《房玄齡碑》之清遠蕭散、遒麗端勁,《雁塔圣教序》之煙鳥晴空、嬋娟羅綺甚為珍視,著意追躡褚氏法度森然與婉媚俊逸和諧統一之風姿神采,以此內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為了追求真楷的高古自由之境,羲明長年游心魏碑。在魏碑中,獲益良多者為《張黑女》與《張猛龍》。《張黑女》全稱為《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志》,在書法史上,《張黑女》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何紹基跋:“化篆、分入楷,逐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此碑的主要特點是駿利圓折,疏朗樸茂,圓筆開張,精氣內斂?!稄埫妄垺芬詾t灑古淡、奇正相生、棱角森然、險峻靈秀著稱,羲明悟性奇高,對二碑的研習能以神遇而不以目即,遺形取神,食古能化,這為其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羲明的楷書創(chuàng)作,古拙樸茂,英邁清雅??瑫亲钪v法度的一種書體,沒有嚴格的法度,那么美感沒有震撼力,但為法所縛往往僵硬,缺少靈氣。美學家朱光潛說:“一切藝術的學習都須經過征服媒介困難的階段,不獨詩于音律為然?!畯男乃挥庖?guī)’,是一切藝術的成熟境界?!濒嗣饕辉購娬{用筆至上的原則,牢記恩師沈鵬先生的教誨:“筆法最單純也最豐富,最簡單也最艱難,是起點也是歸點,有限中蘊藏無限,書法最原始的秘密深藏于筆法之中?!濒嗣鞯目瑫挤ň浚Z言豐富,背拋散水、烈火勾努之法,虎牙龍爪、鳥啄游魚之筆,清晰可見,燦然耀目。羲明的楷書尚拙尚樸,但這個“拙”是大巧若拙的拙,拙中見樸厚,拙中見英邁之氣。宗白華說:“中國的書法,是節(jié)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棒嗣鞯目瑫磉_了英邁俊健的生命精神。他善作榜書,讀其《大道無疆》《作客紅塵》等力作,字大盈尺,形方意圓,筆法嚴謹,含蓄凝煉,外柔內剛,氣韻高古,一股樸茂雄強之氣震人心魄。劉熙載說:“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睂τ趬K架分明、字字獨立的楷書來說,除了要表現出靜態(tài)的莊重典雅之外,一流的楷書家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應處理好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穩(wěn)中不穩(wěn),靜中不靜,平衡中見變化,靜穆中見飛動,羲明的楷書就以此為指歸。讀其《杜牧?山行》《道源?早梅》等力作,融碑入楷,隸意暗含,方整嚴謹,應規(guī)入矩,若沉香妃子著霓裳羽衣,驚鴻游龍,徊翔自若,將歐體的剛健險勁,褚書的清雅敦厚,二王的遒逸俊健,魏碑的質樸高古融為一爐,糅以學養(yǎng),潤以才情,把讀者帶入如賞幽蘭、如聆雅樂的意境之中。小楷也為羲明的一個亮點,讀其《蘇軾?放鶴亭記》《陳羲明書論》等小楷佳品,尚韻尚意,行神于虛,字形秀潤遒媚,結體嫻雅舒展,筆法清勁圓暢,用墨停勻,布白規(guī)整,饒王字之神韻,歐字之骨力,虞字之飄逸,褚字之舒展。

羲明的行書、大草有較強的現代感,傳統與現代、功力與詩情達到了有機的統一。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只能在深入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新求變,茹古涵今、獨標清格是藝術的至高境界。周俊杰說過:“傳統功力不深者不能進行現代書風的創(chuàng)作”。羲明的行書、大草有較強的現代意識,而在繼承傳統方面下過扎實的功夫。他的線條多帶篆籀氣。王羲之論書,一再強調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的道理,他說:“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或如散隸,或近八分?!保ā稌摗罚└瞪揭舱f:“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笨v觀張旭、懷素乃至現、當代名家的草書創(chuàng)作,多蘊篆籀遺意。羲明于《散氏盤》的奇崛樸拙,凝重遒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的雄邁虬健,圓渾典雅,《泰山刻石》的茂密蒼深,端莊飛動,均能精嚼細咽,消化吸收。其行書主要取法二王、趙之謙,于《蘭亭》的嫵媚靈動、整飭精微,于《快雪時晴帖》的暢達爽利、高華妍秀,能心追手摹,入神入骨。于大令而言,力追其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yōu)游之神采。羲明研習草書,主要取法張芝、張旭、懷素、米芾、張瑞圖,于孫過庭《書譜》、陸機《平復帖》用功亦深。對懷素的深入研究在當代書家中是甚為少見的。懷素以《自敘帖》《圣母》《律公》為代表的狂草藝術,語言導源篆籀,恣情而發(fā),渾雄鷙健,既多壯麗之骨,又饒狂逸之姿。羲明認為取法懷素,在線條的簡捷、結體的凝煉、意境的瑰奇、風格的靈秀諸多方面還有拓展空間。羲明常說超越古人一厘米都是極為艱難的,他鐘情孫過庭的《書譜》,《書譜》為法之大全,墨法清潤,天真瀟灑,篆情隸意,無一無源,無一無變,平淡之間,詭異驚絕,羲明讀來,靈犀相通。羲明雅愛陸機的《平復帖》,其拙樸真率的意態(tài),簡凈凝練的線象,清朗隨意的布局,往往把讀者帶入清穆高古、靈和脫俗的境界之中。

上一篇: 物質的量教案 下一篇: 材料管理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